两淮京饷光绪十六年月庆同裕高和大元宝
2020-04-02 16:17 [来源:中国钱币博物馆] 点击量:
此锭长108.14、宽72.94、高77.96毫米,重1860.3克。两端起翅,轻微束腰,锭面较为光滑,铭文为阴刻,且绕锭面一周排列,分别为“光绪十六年月两淮京饷庆同裕高和”。中间有方形戳记一枚,文字已不可识别。


清代,江苏的两淮地区是重要的产盐区。以淮河为界,分为淮南、淮北两大场区,有盐场30余个。两淮所产的淮盐行销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南等地。由于盐业由国家垄断经营,淮盐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盈利,最多的时候,两淮盐课占到全国盐课的近三分之一,是清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。铭文“两淮”所指,就当是两淮盐课。
京饷,即清代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项。《清会典·户部》:“凡解饷,有京饷,有协饷,按其水陆之程而给以资”。清代的财政收入中,绝大部分依靠各省每年的解款,即所谓的“京饷”。京饷的来源,前期主要出自田赋、杂税、关税、盐课等,后期又增加了厘金、海关税收等。在清代的财政体制中,各省负责征收各自的赋税,户部统筹赋税的使用,各省根据比例留存本省经费,剩余等候划拨,一部分用解京饷,一部分用解协饷(协调省际盈余)。
此锭正是光绪年间,两淮盐课运解京城,作为“京饷”使用的一个例子。
(供稿:陈祺 来源:中国钱币博物馆)
- 下一篇:太平天国背竖“圣宝”宋体大钱
热门文章